展览  詹滢作品展:如去如来  返回

詹滢作品展:如去如来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观詹滢绘画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绘画不是刻意的表达,而是人类一种表达和释放自我的方式,可以说,一切境界,出于心造,而源于心受。而艺如其品,画如其人,初见其画,则如面其人,本次詹滢作品展的画外之意、画内之理、画外之境,也都将在作品与观者碰撞的一刹那得到最佳的诠释,艺术与心智触发出的火花与激情得以呈现和升华,这是本次展览“如去如来”的当代启示。

    观詹滢的山水,最大感触在于“奇”。古之论者认为,境之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间。詹滢的《鎏金江山》系列的“奇”就在于无形之中。画面并无刻意求奇,但其中的种种韵味,都可以从若有若无、似行似滞的雾气以及变化莫测的天光间贯想而来,以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将油画的技法和国画手法融会贯通,并通过对传统技法的借鉴和新兴材料的创新,将眼下的实景幻化成了朦胧微茫的虚境,从而形成了金碧山水画的创新风格。既有油画的鲜亮色彩和鲜明光泽,又有国画的潇洒自如和空灵意境。由此,詹滢把胸中奔腾的万里江山在画面中得以艺术的物化,在这一过程中,心力心愿心声越过了“山南山北雪晴”,寄托着詹滢内心深处的“千里万里月明”。

    詹滢的《如来如去》系列可以感觉的是她绘画思想中关于中国哲理之儒、释、道的探索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诸般幻境。常有人说,“有我之境以无我之境成之”,历史是积累的人文,书画则是积累的艺术。同样,一个成功的画家也应当是多元艺术的触动者与探索者。或许正是由于家庭熏陶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有了詹滢这批佛教题材绘画中此种恍若“了事皆如梦、见心无所生”的境地。其次,詹滢通过自己的艺术探索与人生的理解,在画面中将宗教之善转换成为艺术之美,通过对佛像之美的崭新剖析打开了当代性的视野。

    一山一佛,一梅一荷,中国画对詹滢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或许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贴切。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学习油画之前,家学也使得她有很多机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我的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形式和和中国精神都对我的创作有影响。”传统文化镌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正是经年累月的积累,让詹滢找到了新的方式来激活中国文化的基因。

    所以在詹滢的画中,没有中国画与油画的界限,没有绘画与雕塑的界限,没有精神与现实的界限。于她而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