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抒情异乡人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艺术如此奇妙、令人着迷,既有散发着艺术与文化最为蓬勃繁盛的La Belle Epoque(美好年代)的余韵,也有在战争灰烬中诞生的新世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喷薄而出,种种前卫艺术层出不穷,令各国艺术家们心驰神往。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艺术家们陆续奔赴西方,中西文化交织最为紧密的时期就此开启。以倡导形式主义与表现性绘画的林风眠、吴大羽为开端,络续出现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古典精神完美结合的“留法三剑客”——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以诗意的方式实现自己独特美学的常玉、潘玉良,画面追求“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的颜文樑、苏天赐……

    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在远渡重洋后,又醉心于西方古典主义、印象派和野兽派等艺术思潮,在师夷长技的过程中观照和沉淀,这些异乡人变不可见为可见,豁然开启一方天地。

    他们追求学以经世,然始终都有在艺术中回归本源的情节,纵然作品形式西化,其底色以及凝聚在尺幅间的忧郁,是不必凭借题诗就能扑面的东方诗情,吻合传达“诗画”特性的中国画。

    正如赵无极所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中国。”

    本次展览撷选20世纪上半叶远赴欧洲的大艺术家们最具“诗性”的作品近30件,探索中西文化初步融合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半个世纪以后的观众。


    展览评论


    关于艺术家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精神、自由创作的主张,强调意志独立、精神自由。

    常玉,出生清末,师从蜀中大儒赵熙学习书画,后至东京、巴黎,接受现代教育。每个艺术家独特的经历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常玉运用现代诗意语言描绘山水草木、人体、动物风景,并以多层次表现出“诗意静穆”的情境。

    刘海粟,189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海粟二字是他自己撷取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刘海粟不断尝试泼彩法作画,以泼墨法为基础,以绚烂色彩为主的颇为大气的写意画法。

    潘玉良,既吸收了西方近现代油画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东方女性独到的艺术感受,透过她丰富细腻的色彩感知和对造型的自由驾驭,可以看到女性艺术家带有深刻文化特征和艺术个性的画作。

    吴大羽,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对中国传统哲学、诗歌颇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有着中国画的朦胧美与意境美。从色彩上看,他晚期作品中意象色彩表现最为明显,主观意识强烈,尤其偏爱蓝色,对蓝色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庞薰琹,1906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0岁开始学习花鸟画,1925年赴法国深造。庞薰琹所推崇的现代主义是立足于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理性地学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技法。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来关注西方的油画,使用油画工具表现东方的文化气息。

    吴冠中,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纯粹中国的,而后在巴黎三年,则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西方美学境地。吴冠中成功运用了一些于油画而言不可能的技法,从而创造了其个人风格。

    朱德群,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1955 年赴法国深造,钻研绘画近半世纪。他以中国水墨、书法的丰富内涵,创造了一个诗意的自然空间,将中国“象外之象”的禅的意境,为西方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名为“抽象风景”。朱德群的作品由风景和气氛形成,带着喧哗、颤动和气息。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1935年进入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巴黎深造。他创造了一个烟雨氤阖的世界,中国的艺术元素如唐诗、宋词、甲骨文、青铜器隐现在其中,在强烈的虚实对比之中产生平衡关系,衍生了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