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曾梵志  返回

曾梵志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豪瑟沃斯荣幸宣布,将于苏黎世、伦敦和香港三地共同呈现艺术家曾梵志的大型个展「曾梵志」。三地空间将围绕同一主题,展现艺术家在当代语境下对绘画的可能性的探究。并通过曾梵志在近年所创作的不同作品类别,反映其多元的创作方法。在展览环境中,艺术家将以抽象与具象兼具的形式对话历史和文化,由此揭示出其创作实践的核心。

    三地展场都将呈现此前从未展出过的新作,观众得以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创作历程。其中,苏黎世展出的是艺术家最近两年的抽象风景;伦敦的展览则聚焦于1980年代末至今的肖像绘画;而香港展出的新作则娴熟地联结了东西方的艺术传统,反映了曾梵志持续不断的研究与实验。

    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中,曾梵志不断挑战传统,并试图超越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再现。他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探寻对绘画的理解,及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潜能。艺术家创作中的元素(诸如绘画手法、图像空间的创造以及色彩的使用)就此转换为观察与感知之间的桥梁,在客观世界中寄寓了鲜明的主观体验。如曾梵志所言:“绘画是我与世界接触的窗口,我的所感、所见、所闻、所思都通过绘画得以表达。”在苏黎世展出的抽象风景画作展现了艺术家在这一主要系列中的最新变化。这一系列始于2002年,历经多次创新与突破,多次呈现阶段性的变化。本次展出的最新画作以细密复杂的线条遍布画面,极具表现力。与其上一阶段的同类作品相比,火、水或天空等画面元素已消失不见,演变为更加纯粹的抽象风格,其巨幅尺寸和生动气韵足以引领观众进入艺术家神秘而宏大的意识世界。

    抽象风景系列同时暗合了曾梵志在中国传统美学上的持续探索,借自然之形来隐喻作者的品性与精神。作品在展览空间中的排布组合形成一种动态的韵律,曾梵志认为,观者在不断调整远近距离以达到理想观看角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全然不同的体验。

    本次展出于伦敦的人物肖像是贯穿曾梵志艺术生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艺术家认为这是一种观察“人类基本情感与生存状态”的方法。本次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广阔的美学视野,囊括了早期的《欢笑的贝克宁》(1989年)以及1990年代著名的“面具”作品,一直延续到其近年来为弗洛伊德、培根和雨果等艺术巨匠所绘制的肖像。展览恰如其分地呈现了曾梵志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多种表达方式的践行,将绘画过程重于图像内容的理念尽数呈现,为观众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

    由此,艺术家通过肖像绘画的形式反思创造行为本身。展览中所陈的一组三件自画像,是曾梵志十年来再一次回归该主题,通过描绘艺术家低头专注的姿态,表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冥想与反复实践。无论主题、画面和风格如何变化,艺术家始终认为肖像绘画是一种借以内观、表达自我以及寄予理想的方式,同时他也藉此思考体会人类普遍情感及生存状态。

    香港空间的展览由曾梵志对塞尚及五代南唐艺术家赵干作品的仔细审视与研究反思衍生而出。这一系列的创作反映了曾梵志对两位艺术家的绘画观念和方法所进行的深入观察和体悟,以实验性的方法探寻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五代南唐)和保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之间的关系。进而创作出的一系列绘于古代画谱封面上的素描绘画,则再次参照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探索了风景绘画这一题材与人类情感的关联性。

    现场作品还反映了艺术家在构图和色彩方面的诸多实验,并延伸至他对东西方绘画实践的比较研究,以及其对色彩模式和色彩对比的理解。如抽象作品《无题》(2018年)中表现的,色彩的渐变蕴生为画面的韵律,艺术家还将对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观察也融入到了他对塞尚和赵干的研究,进一步延伸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探讨,这也是贯穿此次三地展览的核心理念。

    由豪瑟沃斯艺术出版发行、大卫·安法姆(David Anfam)与法布里斯·赫戈特(Fabrice Hergott)撰文的展览图录将于11月面世。两位作者将于9月22日(星期六)上午11时在豪瑟沃斯苏黎世空间出席对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