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谈谈方法:包忠个展  返回

谈谈方法:包忠个展

-
策展人:刘立杆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陶谷公园荣幸地宣布将于10月12日举办艺术家包忠个展「谈谈方法」,这是陶谷公园与艺术家包忠的首次合作,将展出艺术家近两年的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对包忠来说,绘画不是装饰的花边,也不是观念的宣言,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思考——而充满悖论和诱惑的思考过程胜过任何明确的结论。”展览由诗人、小说家刘立杆老师策划,将持续至11月10日。我们诚邀您出席10月12日(周六)晚间19:30的开幕酒会。展览还将同期推出展览同名画册。


    制造一种现实

    很少有艺术家像包忠一样,踟蹰于现实和认知的裂隙。他习惯用不断更替的图像来建构一个理性的认知模型,并视方法和过程为刺穿事物表层的灵感之源。他的作品在观念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通过类似分馏的方式,事物被离析为单一的物质;甚至,物质也不再是实存,而是精神的结晶,或超验的幻觉和幽灵。

    对包忠来说,绘画不是装饰的花边,也不是观念的宣言,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思考——而充满悖论和诱惑的思考过程胜过任何明确的结论。尤其当事物的表象和内在秩序无法托付给科学或宗教,闪耀的理性就获得了手术刀的冷峻和锋芒,正如他把画布上无处不在的黑色背景视为“治愈的手术台”。

    这一判断暗含了严苛的取舍:包忠省略或简化的部分正是日常世界及生活形态,而他裁取的部分并非拆解下来的部件,也不作为对整体的隐喻,而是被改写的现实,或曰新事物的诞生。艺术家试图通过类似数学公式的缜密思考,平衡有关图像的不同观念,既肯定事物的唯一性并呈现其感性轮廓,同时又将其引向纯粹的符号。这两者构成包忠谈论方法的坐标轴,也决定了他介于具象描绘和抽象构造之间的艺术传达。

    对方法论的迷恋很容易让人想到塞尚凝视的圣维克多山,或是里希特不断自我建构和破坏的启示。但包忠从植物、物质、人体到宗教的客体研究,以及围绕这些基本主体展开的分析、归纳、纪录,对概念的勘察和图绘,似乎涉及到一个更为庞大的框架雏形。无论植物、标本、矿物、河流或天体,还是人体,骨骼和肌肉,神龛和佛像,及至日常物件和生活场景,从中不仅可以辨认出笛卡尔的认知轨迹,也从侧面说明了艺术史的逻辑和思考的演进。

    由上述认知模型所决定,包忠的美学边界似乎就体现在各种明显的冲突之中:为探寻词与物、名与实的悖谬,他用明确的笔触描摹模糊、颤动的图像;为抵近事物本质,他放弃了早期绘画中的日常仪式感,用拆解、涂改、荒诞和变异的方式剥离其表象;为对抗既有的艺术范式,他有意采用随意的构图和粗糙的细节,以强调精神立场和情感线索;为避开意识形态或哲学的甜点,他把自己的类型分析置于一个无限开放的体系……在这个分析框架里,星空和地球仪、佛陀和供品、人和镜像被还原为体块和结构,在画布上等值——而此时,作为背景的黑色并非宇宙空间的再现,更接近过去与未来的裂隙;作为讽喻,嵌于其间正是人的渺小和认知的有限性。这种想要囊括并穷尽一切的努力因虚无而格外壮观。

    但这并不意味着,包忠的每幅作品都属于一张巨大拼图的细小局部。因为它们并不探讨潜在的或隐蔽的深度,而是借助图像、概念和主体的相互运动,创造出一种新的关系和现实。如果说其中有寓言或象征的成分,那也必定是没有寓意的寓言;它们即破即立,腾挪而不据守意义。与这种复杂性类似的是,包忠强调的理性从不排斥内在直觉的激情——相反,当现实的黯淡和贫瘠不能为思想提供充足的养分,理性就会变成激情澎湃的构想,它不急于征用联结的概念,也不再一味猎取本质,而是将表象与实质、存在与幻觉全部丢入炉膛,并锻造出奇妙又柔韧的合金。

    对一个怀疑论者而言,“谈谈方法”与其说是一次围绕艺术认知和精神轨迹的坦诚展示,不如说是由于预感怀疑作为唯一确信的危险,艺术家为克服犹疑的痛点,勾勒的一幅自我约束的草图。而无论紧张、痛苦或焦虑与否,包忠乐于谈论的方法都像一张绷紧的弓,并不释放箭矢以获得松弛,而是在反复拉伸和调校中更新现实及张力。

                                                           ——刘立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