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绘事”是中国古代对于画画的称呼,相对于今天更常用的“绘画”,甚至“油画”“版画”“布面丙烯”等概念而言,“绘事”没有分门别类的学科化,更重要的是,它偏重于指出画画是一件事情、一种活动。其中潜在包含着一种绵延性,既不分主客(画家与绘画),也不分古今,换句话说,画画这件事在“绘事”这个词里是活的。
如何画画,事情一直在变化着,“绘事”总是在“新编”。新编当然不是凭空编,既然有“新”,自然就有“旧”,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丰富的本土绘画传统一直在那里,作为一个沉默的坐标,或者一种安静的宝藏,总得有人把它们翻捡出来,在今天的经验下赋予新的活力。
“绘事新编”邀请了四位从各自角度回应着中国绘画传统的艺术家,在他/她们的作品中,我们能看见文人的、民间的、中古的、近代的,图像的、符号的、风格的、媒介的……诸多我们并不陌生的过去。他们分解、打乱、重组了这些传统,也在激活、推进着这些传统,不仅在绘事之中,也在其他的事情里。
关于策展人
鲍 栋
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他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他的评论文章广泛见于国内外艺术期刊,批评文集以及艺术家专著;他曾为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其中包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海及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OCT艺术中心等等;2014年,他荣获亚洲文化协会(ACC)艺术奖助金;同年成为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候选人。2016年他获得了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关于艺术家
卞 青
卞青1983年生于天津,200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美术学院,现⼯作、⽣活于北京。
他的作品以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为主题,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他运用当代艺术的观念来拆解传统绘画中的各个因素,并运用勾、皴、擦、点、染等各种笔法将其重构再造,创造出一种当代“山水”的独特美学意境。
他曾于2017年在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出山》(北京);2016年在今格艺术中⼼举办个展《噐》(北京);2014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举办个展《隐山集》(北京);2012年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无中生有》(北京)。
栾雪雁
栾雪雁1973年生于辽宁大连,1992-199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笔⼈物专业,获学⼠、硕⼠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意⼤利⽶兰国立布雷拉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以满分荣誉获硕⼠学位。2010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栾雪雁认为她的作品与“观念”并无关系,仅仅是身临其境时完全自发的某种喜悦的“体认”。栾雪雁的绘画大多来源于她下乡时的写生,她着迷于这些琐碎而带着日常生活气息的物与风景,带着一种尊重和敬畏靠近(却永远无法到达)这些自成一派的审美体验,以最低限笔墨为其匹配独属于物本身的表达。
她曾于2011年在西五艺术中⼼举办个展《和谁》(北京);2008年在Formentini画廊举办个展《地狱即他人》(米兰);2001年在北京工艺美校画廊举办个展《小风景》(北京)。
马 丙
马丙1984年生于河南,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湖南长沙。
他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一次基于文学方法论与图像历史的内部逻辑样本比对之上,对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语法以及叙事功能性的研究和描述。作为一名画家和剧作家,马丙的绘画向来都是与他的文字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名中可见一斑。他用一场实验般的绘画剧本创作,来重新界定当下绘画中图像的来源及内部逻辑。
马丙曾于2019年在多少空间举办个展《杜撰集——马丙个人作品展》(长沙);异空间举办个展《疆无神——马丙作品展》(上海);2018年在不同艺见举办个展《卵把子拖灰——马丙油画作品展》(北京);2016年在艺典空间举办个展《无名肖像——马丙油画作品展》(北京)。
刘少媛
刘少媛198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
她的绢本设色水墨典雅又具有现代气息,看似描绘的是自然,实则处处饱含隐喻。她借传统山水的符号、鸟兽的形象来讲述关于人的境遇。既耐人寻味,又富有诗意朦胧的美感。
刘少媛曾于2020年参与济宁市美术馆群展《你的背包:生于1980年以后艺术家的水墨探索》(山东);玉兰堂群展《水墨惊蛰:1985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水墨画家》(北京);2019年参与广州榕尚空间群展《造物之诗》(广州);武汉美术馆群展《天桥:交叉的经验》(湖北)等重要展览,她的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收藏。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