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上海画廊非常荣幸呈现艺术家王海川个人展览《王海川:意图重构》。此次展览作为对于艺术家创作手法的梳理与重新组织,将会展出他最新的 12 件布面丙烯作品以及早期雕塑作品。本次展览将于 2021 年 6 月 6 日开放至 7 月 18 日。
在王海川的艺术实践中,生长出了一套用于拆解现实的独特语言体系,一种认知世界的全新方式。运用在绘画和雕塑作品里,他的方法能把全不相干的元素拼凑,效果极妙,若追寻连贯叙事只会步入歧途。无论人物、形状或那些旧家具的碎片,都从原生语境脱离,自我重塑以至向媒介的既定框架外延伸。这种创作方法导向的是一场美学游戏,结合具象和抽象技法,启发观者积极参与回应,而非一味主导观者的体验。王海川的素材囊括日常生活、建筑和艺术历史,他翻阅着历史的书页,为当下现实编撰新的时间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绘画涉及的是一个集体记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能从我们的历史中找到什么”1。正如集体记忆本身,王海川的作品并不指向确凿的结论,只是将种种散落的迹象收集记录汇集成整体。
王海川一直对集体记忆和集体主义建筑十分痴迷,这也尤其清晰地体现在他 2009 年创作的关于重庆铜元局街区的作品项目中。这里原是铸造铜元的厂房,相连着筒子楼住宅,王海川本来打算研究的是这里的建筑形态,后逐步演变出一连串系列作品,探究城市发展如何影像个人之于集体的认知框架。在 2012 年和倪昆的一次采访中,王海川描述他正逐渐成为一个“图像收集者”2的角色。这个自我定位和他作品中迷人的拼贴效果相呼应,也正符合他将零散意象成功在画中并置,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
王海川在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的经验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有所呈现。不仅明显影响了他的雕塑方法,在绘画中同样也有清晰脉络。他对空间的理解体现在对建筑元素的使用、对透视效果的削弱和对画面物理结构的掌握中。六幅以“现代主义”命名的连续系列绘画由看似杂乱无章的图像和色彩构成,元素之间的出处甚远,没有一个重复出现或能被清晰定义。图像从固有语境中释放,无论出处高低皆能使用,既能提取网络世代的高饱和图像也能盘点历史。虽然他认为作品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平等的,王海川最后往往会提取其中一个元素作为视觉中心,并以此为画作命名。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