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金宇澄&陆元敏 此河旧影 :从繁花到苏州河  返回

金宇澄&陆元敏 此河旧影 :从繁花到苏州河

-
策展人:陈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Place M中国很荣幸地宣布举办展览  “金宇澄&陆元敏 此河旧影 :从繁花到苏州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金宇澄先生的绘画创作,始于为小说《繁花》制作插图,而摄影家陆元敏先生的摄影创作则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本次以上海为主题的展览,涵盖了金宇澄先生近年创作的版画作品,以及摄影家陆元敏先生的影像作品。

    悬浮的记忆之河
    文/陈瑞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陆元敏先生的摄影作品和金宇澄先生的版画作品。陆元敏和金宇澄两位先生在一起做“双个展”,许多人听闻也许会打起问号,他们二人一位是摄影界的前辈,一位是文学界的大咖,将其“拼凑”在一起是不是有点“拉郎配”?其实只要对他们多加深入了解,就会觉得他们的作品内在地互为参照与贴合。

    两位先生都是“老上海”,但气质上并不是所谓的“老克勒”,他们身上没有那种表面的腔调,反而更多是江南人独有的内敛和谦和。两位先生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甚至很多人生的轨迹都有重叠。如果我们去翻看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履历的话,会发现很多相似与共同之处。比如“繁花”是陆元敏与金宇澄都使用过的一个名称,当然前者是摄影,后者是小说。一位用镜头留下了上海特殊的影像记忆,一位用文字呈现出二十世纪后半页上海的市井百态。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在充满上海味道的时代的关照与滋养中,萌发各自领域的创作。虽然形式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指向上海独有的文化语言和腔调。

    他们的故事都与河流有关。就像世界文明的孕育多在河流旁边,两位先生的创作与生活也都傍水而生,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潜藏者一丝潮湿、氤氲的味道。陆元敏拍摄了大量关于苏州河的影像,而《苏州河》也成为其最著名的系列作品。这些影像几乎和今天的现实已经完全不同,此时我们再去翻看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纪实与参照,更多的是照片中泛起的人文的记忆。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动的也许不只是那些带有怀旧的意味,也只不是陆元敏独特细腻的艺术视角和观察,更多的是能够唤起我们对于那个逝去的时代独有的一种美好遥望和怀念。《苏州河》即将再版,前言就使用了金宇澄描写苏州河文字,并将其命名为《此河旧影》,十分的妥帖,本次展览的主标题也对其进行了沿用。苏州河在小说《繁花》中也是一直贯穿流淌的,包括序言中“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到“沪生认识小毛同去苏州河游玩”到中间多次出现“苏州河坐船到湖州”再最后“沪生、阿宝经过苏州河边听到黄安的歌——“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河流对于金宇澄似乎有着别样的关联,他的首部小说就叫做《失去的河流》,同时也经常听闻他讲起老家苏州黎里,一个紧挨着上海的江南水乡古镇,毗邻的一条大河叫太浦河,连接着太湖和黄浦江,也勾连起现实与想象。

    他们的作品都充满“现实的魔幻”。许多人将陆元敏的摄影作品归为纪实类,可能是因为黑白照片和现实对象的表象,让许多人忽略了作品背后隐约浮现的魔幻色彩,那怕其2006年创作的《上海三连片》系列,通过三次曝光将物象呈现在一张底片中,产生了“蒙太奇”的意味,但所拍摄的对象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这一切似乎是无意识的,又充满了某种必然,或许,这才是魔幻本身吧。看过《繁花》小说的都知道,金宇澄的文字是冷峻的,充满的“不响”的沉默,但其绘画作品却充满了另外一番景象。金宇澄的绘画创作始于2012年,几乎与《繁花》小说同步,最早的作品是为小说创作的四张插图——记忆中老上海的地图,目的只是为了帮助读者解决“文不达意”的语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绘画上并未接受过科班训练,功底得益于下放时当钳工画草图的经历。金宇澄用一个甲子的阅历制造了两个“车床”,一个生产文字,一个生产绘画,在近十年间有条不紊的运行。本次展览为了和陆元敏的摄影作品进行关照,遴选的只是其中的版画作品,还有大量的素描、插图、手稿及丙烯作品未得以展示,同他的作品一样,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策展人陈瑞,企划李弋迪、罗皓菱,视觉设计王俊。展期:2022年1月16日至3月30日,展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扬子江大道266号3号楼 Place M,展览与购票详情请至Place M公众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