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闲者时间  返回

闲者时间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闲者时间

    大约是3年前,杨石冰受到身边艺术家朋友的鼓励,特别是艺术家林枞的影响,开始他的绘画创作。当时经常会看到他夹着一个成品画框匆匆进入林枞的工作室,大约在傍晚满身大汗的空手离开(工作室没有空调,非常炎热)。我只在台湾经常见到这样,一个画家夹着一个空画框心事重重地赶往工作室,原因很简单,台湾的画框价格昂贵,无法像大陆艺术家这样,一次性定大量的画框直接送到工作室开始工作,而是画一张再买一个框,对待每个画框都十分慎重和珍惜。令我惊讶的是,杨石冰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大约画了百来张的作品,从最早尴尬的涂抹,到后来画面开始耐人寻味,直到某一次我收藏了一张他的作品,看着一屋子堆成山的画框,“为何不做个展览?”于是几番周折就有了这次的呈现。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闲者时间”,隐约让人容易想歪。不过对于杨石冰来说,“闲者”可以是他对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解释。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只能以“独立音乐制作人”的自由职业与社会产生交际,其余的时间则成为某种“空闲”用来不断思考与社交,这造就了其观察他人以及定位自我的特殊角度。对他来说,每天固定的沉浸在绘画创作的时间,满足了他成为一个社会生产一份子的奢侈愿望。疾病造成的影响对他来说像是一种莫名缺失的生命时间,从而反馈到其他的时间,绘画成为他音乐之外能够宣泄个人无力感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时间的补偿。因此这两种作为“闲者”的状态,组成他对个体社会身份的回应,不断的离场与持续的回归,双向的奔赴,加上常年音乐创作的审美影响,让他的创作呈现一种特别的张力。

    没有受过所谓正统美术学习,反而使得杨石冰的创作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每个阶段的创作都在直接回应当下的生存状态。换一种角度来说,长年的音乐创作及鉴赏经验,补足了对于视觉经验的缺失,反而跳过了美术科班学习的形式禁锢。仅缺的对于自我视觉系统的建构也在近几年不断地尝试中有所进步,所以杨石冰的创作在出发点上就极其真诚,不论是不断的通过各种语句进行自嘲,还是描绘生活中遇到的“角落风景”,又或者描绘身边日常的器物,都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个体强烈的隐秘情感。我认为他的作品很好的阐述了今天社会上所积压的各种情绪,每个人在生存压力及实现自我价值之下所释放的各种牢骚,但又在每一个特殊的人生节点不断地自我修正,修正的并不是自我内心的向往,而是生存在当下的外形,目的是希望个体能都到集体的一定关注。

    因此在杨石冰的绘画、音乐、视频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我们各自隐藏、抛弃、羞于外放的一面。即使杨石冰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亚文化、土嗨、坏审美的标签,也能够在观众面前得到很强大反馈,即使厌恶,也足以让我们思考。是否我们自己才是把自己封锁在了一个固化的状态中,是否我们也得给自己留有这么一种“闲者时间”,以便不亏待此生。

    本次展览“闲者时间——杨石冰个展”作为艺术家杨石冰第一次的个展呈现,同时也是威狮国际艺术中心SEEWELL SPACE艺术便利月项目阶段性的收尾。艺术便利月的项目作为一个支持艺术跨媒介实验及青年艺术家个体项目的平台,受到大家很大的欢迎,我相信这个阶段的收尾,并不是一个结束。相反,我希望这种对艺术的自由、热情、执着,会在这个城市更多角落再出现。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总监李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