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
艺术以其多样的形式和流派,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手段,用于表达、审视和反思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回溯文明进程中艺术表达的发展线索,会发现有意也好,无意也罢,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尤其能在社会发展的高光或挑战的关键时刻唤起共鸣。无论我们是历史的积极参与者还是遥远的观察者,这种原始而直接的表达方式都给我们提供了引发思考和参与对话的素材。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踏上了加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征程。在这条与西方实践截然不同的轨迹上,每个个体和群体都在不懈地追逐向前,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叙述和表达。值得特别关注的是,“70后”一代的艺术家将个人置身于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视角转化为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个人对现代化进程的感悟和思考,并记录了这一历史变迁中的点点滴滴。
展览《晴天》展出艺术家赵峥嵘近期创作的纸上作品。他的艺术实践始终关注现代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现实主题,回应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急剧变化。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关注个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所经历的脱节感,直接且有力地表现社会环境和个人身份重新定义的过程所带来的紧张、焦虑和失落。这让人不禁想起艺术史上那些最具变革性的运动——如19世纪末的法国印象派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现实主义垃圾箱画派(Ashcan School):前者源于对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下越发清晰的认知,而后者则聚焦于城市生活的残酷现实和贫困状况。这些运动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关注当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强烈意愿。他们重新思考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对社会学层面的挑战。这种改变艺术面貌的冲动与西方美术史的代际更替一脉相承,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也屡见不鲜。相较而言,艺术家赵峥嵘的近期作品态度则更为谦逊。“晴天”不仅意味着他作品中的模糊的焦躁感褪去,更反映出一种坦荡释然的精神状态。他从创作中抽离强烈的情感和预设的观点,且尝试与快速发展的世界所提供的创作素材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更需要创作上的勇气和成熟。
在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进行写实主义的创作时,我们应该明白,那些被个体视为对绝对真相的艺术探索和描绘,或许只是无法触及的理想。正如著名的社会艺术史学者T.J.Clark所强调的,现代艺术在观念上需要用一种动态的立场来取代静态和明确的立场,这种动态的立场需要不断根据观众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创作背景进行调整和协商。赵峥嵘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达与审美:他选择尽量消除在其作品中隐含的主观信息,为多样化的社会和人文语境下的创作解读保留了空间。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他都为我们撬开了对现代性再次进行内省和自观的机会。
李听尘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