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0平⽅⽶荣幸呈献我们⾸个驻留艺术家摩⻄·汉博格的成果展《分类》,将展出⼀系列探讨超越分类界限的油画作品。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的⾸次个展。汉博格以古典油画传统为基⽯,运⽤细致的⼿法,并以现实⽣活中的⼈物为灵感,探索超越时间和⽂化的共通联结,使作品与观者的情绪和⼼理产⽣共鸣。在过去的两个半⽉中,汉博格以⽣活在上海的⼈们为创作对象,同时,他⼜以中国五⾏学说为创作灵感,聚焦对⽐⾃然界中的物理特征与⼈类社会赋予的象征性分类之间的差异。
受到⽂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启发,汉博格的创作根植于古典油画传统,并⼒求在⻩麻布⾯上展现对光影的处理。当隐藏于⻩麻布⾯之下的编织和粗纹透过层层颜料显现出来时,画⾯也传达了主体表⾯之下潜藏的情绪与⼼理。
根据五⾏学说,⽣物被分为五类:鳞、⽻、倮、⽑、介,每⼀类都与五⾏之⼀相对应。2 汉博格发现这种古代的分类法与卡尔·荣格的普世原型理论有相似之处,即梦中的动物象征着⼈类⼼理不同的特质。例如,狗代表本能意识;猫代表⼥性本能;⻢象征⼈的身体和健康。在这两种框架⾥,类别的边界被超越了,动物被赋予了超越其⾃身物理特征的象征意义。汉博格对这种相互交融的状态倍感兴趣,即边界不再清晰,元素交织在⼀起,难以分辨。
通过这⼀系列呈现,汉博格持续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固定的界限?⽆意识⼒量之间的动态互动能否在静态图像中被呈现,还是静态形式⽆法将之呈现?汉博格被那些边界不再固定的中间状态所吸引。艺术家在展览《分类》中采⽤了许多模糊化处理。为了强调这种模糊,光和影之间的界线被柔化了;⼈物的动作故意不明确,各种状态的界限被模糊了,如:狂喜与痛苦、起来与倒下、清醒与梦境之间。他们在边缘状态中徘徊,在动作陷⼊不确定的瞬间被艺术家记录下来,从⽽促使⼈们联想到思想与情感、控制与屈服之间的张⼒。
通过操纵光线和运⽤细腻的视觉语⾔,汉博格加深了物理与象征之间的交互,以及⾃然与⼈类⼼理之间的互动。在他的作品中,观者能发现⼀些特别动⼈的细节:迷茫与从容的眼神、略蹙起的眉头、消瘦却结实的⼤腿、⽑茸茸的猫和狗,这些细节都使作品更加⽣动和⾃然。汉博格这些超越了精确性的作品,也进⼀步反思了塑造我们⼈类存在的个⼈和集体历史。
作品《慧诗》描绘了⼀位年轻⼥性处于⼀个悬停的时刻,身旁的两匹⽩⻢似乎随时要向前迈步。这⼀瞬间,在引发观者的想象的同时,也带来⼀种隐隐的不安。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亨利·福塞利的《梦魇》(1781年),是汉博格借⽤五⾏对劝世静物画的重新诠释。当地上的⻄柚象征着幸福团圆之意,画⾯⾥紧张的氛围和主⼈公⼿上的死⻥提醒着⼈们⽣命的⽆常。
《莫⾥斯》则探讨了性别的流动性。尽管画中的⼈物⾦发垂落,身材纤细,但⼤腿却有着粗壮的肌⾁线条,这与⼀般的性别规范形成了对⽐。画中⼈物看似雌雄同体,既体现了⼥性意向,也体现了男性意向,将传统上被视为男性和⼥性的特质融合成为单⼀个体。
《世》受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启发,描绘了⼀位被束缚在⽊柱上的半裸⼈物,越来越多的箭⽮即将刺进他的身体。这⾥,汉博格的⼈物⼜⼀次处于临界点。这幅画不仅呈现了受难的故事,还引⽤了五⾏的元素,其中⽊柱和箭分别对应着五⾏的⽊和⾦。在这个关键时刻,⼈物的脸上带着安静与超然的神态,暗示着对命运的接受,以及对⾁体痛苦的升华。
在汉博格的静态图像中,⽆意识⼒量相互碰撞,引领观者去感受那些像变幻的光线⼀样在脸上波动的、微妙的、未解开的情绪。在这些复杂性中,艺术家关注身份的流动性以及那些影响我们看⻅与被看⻅的⼼理暗流,强调了⾃然与身份,以及暗藏在⼈类经验之下所不断变化的关系。最终,《分类》邀请观者思考关于构建、扩展和重塑分类的多种⽅式。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