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荣:格子的死与生
鲍栋
自从现代主义把绘画定义为一张矩形画布以来,格子(Grid)就成了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合法的语言。格子的反错觉性、去再现化,它的去中心化,以及无边性,都是极盛现代主义的最为推崇的典型风格。甚至,格子也呼应了画面之外的那个现代世界,经纬交织的地图、纵横交错的城市街道、透明盒子般的大厦,以及大厦里打工人的格子间。
是的,现代主义正是通过格子,把绘画,也把这个世界格式化了,在这里,格子或许正是现代主义的本质,它意味着秩序、规则,实际上,格子绘画恰好呈现了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的定义:用规矩去批判规矩。格子也暗示着封闭与重复,一种以自律为名义的自我繁殖,诞生了一种完美的现代主义理念,但却越来越失去了艺术对周遭经验应有的回应能力。
与现代主义的格子截然不同,潘小荣的格子并不是来自理念,而是源于自己的经验。最初他从写实素描中的挑白技法出发,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卡纸上的抽象作品,用针刮、刀割与墨染,把我们习以为常因而熟视无睹的绘画基底重新召唤了出来。在这个过程里,潘小荣也发现并把握了材料的偶然性,在他之后的创作中,偶然性始终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即每一幅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出偶然性。
在《自由的形状》系列中,偶然性来自色粉、丙烯、水对胶带所规范的格子网络的溢出与破坏。在《模糊城市》系列里,偶然性来自于对丙烯颜料特性的不断延异,让每一个格子内的色彩、透明度及质感都不尽相同,让格子与格子之间构成一个个彼此差异的小世界。
偶然性或许随手可得,但对于艺术价值的创造而言,最重要的是这种偶然性形式必须得是可感的,换句话说,偶然性不是目的,以偶然性为出发点,是为了激发感性的生成。对于潘小荣的作品而言,其魅力在于格子与随机之间的对比与张力,格子这种秩序化的理念性,与随机的物质性正构成了极佳对比,格子这种早已“僵尸形式主义”化的形式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别样的活力。
一方面是精确控制的规则与方法,另一方面是精心“设计”的随机与偶然,这些作品总会让观众把目光聚集到无限的细节中,就像《模糊城市-上海》这两件作品,格子组成的城市建筑群剪影简化到了极致,然而格子中的变化则丰富到了极致,我想,这两件作品的巨大尺幅不仅是为了贴合城市主题的体量感,更是为了让细节无数,从而讲述城市的丰富性。
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告别一个观念:抽象》,主旨是论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抽象风格与西方抽象主义的不同之处,其核心在于抽象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只是一种经验化视觉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形而上目标。对于潘小荣的作品来说也依然是如此,他在意的更多是在绘画材料中的劳作/把玩,他的绘画首先是与生活(Living),进而与人生(Life)息息相关。
2025.2.5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