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吹来的  返回

吹来的

-
参展艺术家:杨洋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拾萬空间(北京)将于2025年5月22日呈现杨洋的个展:吹来的。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杨洋近些年创作并持续推进的集合,它们浓缩了艺术家故乡情感与城市经验的复杂关系,个别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已超过十年,就像是艺术家难以割舍的乡土记忆,被裹进草原的风中,然后跨越时间与地理,“吹”到他现在生活的城市中,有时带来抚慰,有时也带来刺痛。

    杨洋的成长经历促成了他独特的空间感知模式。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民生活赋予了他“与自然共生”的原始经验——年少放羊时与羊群、风、草甸的对话,造就了他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而工作后广州的城中村生活则让他直面城市化矛盾——潮湿闷热的气候、密集的混凝土森林、流动的务工人群,进而成为其后期创作的延展。他的创作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失语”的抵抗运动。从草原到都市,从牧羊少年到当代艺术创作者,他始终处于物质与记忆、自然与工业、个体与系统的夹缝中,并用艺术建构抵抗的诗意。

    杨洋作品中的断裂与重组、无效与执着,共同指向一个根本命题:当现代化进程不断抹平地域差异、消解文化根脉,艺术能否成为保存“不完美人性”的最后堡垒?答案或许藏在他作品中那些风化的石膏、褪色的诗句、扭曲的金属里。在《自燃形态》中,杨洋以石膏为基底,通过粗粝的肌理与颜料流淌形成的“侵蚀痕迹”,模拟草原地貌的地质演变。石膏的白色基底与绿色、赭石色颜料的覆盖,形成“未被探索的自然只留下动物痕迹”的隐喻。这种创作手法呼应了他童年放牧时对草原生态的观察——牧羊路线在草甸上刻画的痕迹,既是自然生命力的证明,也是人类干预的烙印。反映在作品中,“溢出有限空间的绿色油漆”,便如同草原四季的压缩时空。而在2014年的影像作品《羊》中,艺术家的视角则从俯视观察转变为平视,他以固定机位拍摄牧民日常,镜头始终与羊群保持同步移动。这种“零度叙事”剥离了猎奇视角,将牧羊人的劳作还原为生命的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杨洋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特质。如《磨去马具》中,他耗时半年手工磨平黄铜马具的装饰纹样,使工艺品褪去文明印记,回归动物原始的形态。这种对“精致”的消解,与草原文化中“以拙见真”的美学形成呼应,同时暗含对工业化生产逻辑的否定。而《夜晚的落叶好似老鼠》以黄铜模拟落叶,将深夜行走时的幻觉(误将落叶视为车辆压死的老鼠)转化为实体装置,铜质材料的冰冷沉重与“惊恐后跳转”的动态瞬间被凝固,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的生存焦虑。

    《自燃形态》与《羊圈》定格草原的生态记忆,《羊》记录牧民生存的时间褶皱,《夜晚的落叶好似老鼠》则捕捉城市化进程中的恐惧与诗意。通过石膏、影像、铜质等媒介,杨洋的创作始终围绕“自然—工业—记忆”的三角关系展开,通过现成品的异化重组与叙事逻辑的刻意断裂,构建出具有隐喻性的生态寓言。当“吹”作为自然的动态,当故乡成为记忆的残片,当自然退化为景观的标本,不可抗力下的我们如何成为一种抵抗失语的个体, 展览中的作品便以此揭示了被距离美化的乡愁背后,潜藏的生存困境与生态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