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邱岸雄:早春长歌行  返回

邱岸雄:早春长歌行

-
策展人:朱朱
参展艺术家:邱岸雄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中国上海——始于成都的“觉山知水”人文艺术项目,最初以长江流域的山川风貌为创作脉络,在复星基金会的支持下,邱岸雄带领团队从上海出发,途经绍兴兰亭、天台山国清寺石梁飞瀑、天姥山、三清山、庐山、五祖寺、赤壁、宜昌、奉节白帝城、安岳等地,回到成都。“邱岸雄:早春长歌行”展开了一系列以山水为媒介的田野创作与跨媒介实践,并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举办首展。而现在,“早春长歌行”于复星艺术中心上海馆再次面世,并在3F整层空间呈现完整展陈——标志着项目从田野山水的观察转向对大城市景观与现代生活语境的审视与对话。

    邱岸雄的艺术实践一直从中国传统文脉中寻找灵感,其代表作《新山海经》系列水墨动画就是从《山海经》角度出发,描绘现代世界的文明冲突和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在这次展览中,邱岸雄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山水传统,试图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精神的碰撞,探索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在本次展览中,邱岸雄也结合了水墨、影像、声音、装置等多种形式,创造出一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既呼应了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文人艺术传统,也从侧面体现处当代艺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言:“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艺术门类。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山水画经历了千年流变。复星艺术中心为本次上海站调配了3层整层的展陈空间,采用开放连续的动线和分段呈现的方式,使观众在一条连贯的路径中体验“从山水到城市”的主题演进。既展示了“觉知山水”项目的核心内容,包括详细的文字介绍和邱岸雄为项目所记的手稿与文字。

    与成都站展览相比,上海站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针对性的扩展:展览新增多件绘画作品与两幅水墨长卷,及一件新影像作品。新的绘画及水墨长卷都是以“觉山知水”行旅中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与其创作的影像作品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从真实的游观山水到在山水间的现场创作,再到在记忆基础上的绘画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绘画,影像,音乐,诗歌结合的多维度的山水表达方式,新的影像作品《远寺》是在四川峨眉山拍摄,以古波斯诗人鲁米富于禅意的诗歌为灵感,演绎了舞蹈与音乐在山水与现代建筑空间里创造的宇宙自然隐喻。

    而除了展厅里的作品之外,在复星艺术中心四楼露台上还创作了“城市山水”概念的公共艺术作品,用透明屏幕将山林、树木、云海的自然空间切入城市公共空间,与黄浦江畔的都市肌理融汇成为画面语汇;影像作品将山野影像与城市天际线并置,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与自然历史的重叠。而水墨长卷以连续的时间线索重构了山水间的视觉行旅,使观者在视线移动的时空转换中感受山水行旅的环境与记忆在水墨语言中的转化与升华。

    展期内,复星艺术中心将在上海站开展一系列伴随活动,包括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学术讲座、创作工坊、影像放映与公众导览,邀请参与本项目的艺术家、跨媒介合作者、学者与城市研究者共同探讨“山水传统在城市化语境下的重构”与当代艺术如何参与城市公共议题。

    此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多位艺术家在开幕现场表演,包括作曲家金望、音乐家张文樑,段志渝,以及舞蹈编导余尔格、舞蹈家木常春,王少筠他们现场的舞蹈音乐表演为展览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解读角度,共同构建了一个跨媒介的艺术空间。


    展览以“从山水走到城市”为主线,旨在呈现艺术家在不同地理、文化语境中调整视觉语言与叙述策略的实践。邱岸雄的早期田野写生与无人机影像侧重捕捉自然地形、历史痕迹与地域记忆;当叙事进入城市语境时,艺术家的视角转向现代建筑、公共空间、工业遗存与城市生态,通过再造、重构与解构的艺术手法,揭示自然与人工、历史与当下之间持续的张力。这样的转折不仅是地理场域的迁移,更是对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公共议题、如何回应城市化进程中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实践性思考。复星艺术中心希望借此推动公众对自然、历史与城市生活之间复杂关系的再思考,并在城市文化场域中为当代艺术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实践场。

    诚如策展人朱朱所言,“上海本就是该次行走计划的出发地,回到这个原点进行展览的再次呈现,具有特别的纪念和回眺意味;而中国广袤的自然风景和深藏的人文积层,依然在远处召唤并期待着下一次行走的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