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E 画廊将于2025年9月28日至2025年11月28日举办艺术家罗敏的个展“如花在野”。在20世纪的艺术史语境中,东西方都经历了剧烈的图像转型期。中国的花鸟绘画,在文人画传统中长期作为承载诗意与哲思的媒介,而民国教材《马骀画宝》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与普及为目的,将花鸟绘画的范式进行系统化整理,使其成为可被学习、复制与再现的视觉语言。与此同时,德国摄影家卡尔·布洛斯菲尔德于1928年出版《自然界的艺术形式》(Urformen der Kunst),以机械复制的方式呈现植物的原始形态。两者几乎诞生于同一时代,却指向两条完全不同的视觉路径:一条是承续千年的笔墨传统;一条是摄影术与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全新观看方式,正如本雅明在1936年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所言,图像的光环在可无限复制中被重新定义。
罗敏的新展《如花在野》正是在这两条路径的交汇处展开。她以表现主义的绘画手法重新演绎花鸟主题,既吸收了《马骀画宝》中关于花卉与禽鸟的线条感、留白与诗性意境,又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厚涂肌理、色彩冲击与结构性光感。画面中既有悬浮的离丛玫瑰,花枝底部斜切,似静物被释归自然;也有中国线描花卉、鸟雀与蛛网的细腻描绘,打破透视秩序;在纽约工作室创作的小尺幅作品,以纯粹色块和油彩堆砌的抽象肌理,成为一种物质感与生命感的象征。
这一系列作品与刘野的“皮埃尔·梅纳尔”系列形成潜在对话——后者以绘画复现名作,思考图像原创性;而罗敏通过“范式的再演绎”,探讨的是图像如何在历史、文化与材料的交织中被重新生成。相比布洛斯菲尔德冷峻而理性的植物肖像,罗敏的笔触更显感性、流动,甚至带有一种“野生”的气息——仿佛花朵在突破传统范式与机械复制的边界后,重新找回其不可复制的生命力。
《如花在野》不仅是一次跨文化的图像实验,也是对“图像何以为生”的再追问。在自然与观念、传统与当代之间,罗敏让花鸟成为文化互文的符号,同时也是观看方式变革的见证者。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