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对岸——中国工笔画的今天与明天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及现实需求,“写实”一度占据中国画领域话语的主导权。除了陈之佛、于非闇以及部分杰出的工笔画家外,新中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笔画”作为附属于中国画的一个概念一度沉寂。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工笔画作为一个“艺术现象”,逐步回到“艺术世界”。在当下有一种非常鲜明的观点抑或立场,即无论水墨还是工笔,仅仅是一种“媒介”,一种抽离其固有文化主体、强调材质性的“媒介”。无疑,这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出了更多进入当代艺术语境的叙述空间。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仔细研读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在近些年所谓的“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水墨(20世纪80年代的实验水墨除外),更遑论说“工笔”恰恰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仿佛仅仅成为一种领域内的自我言说。
    上海曾是中国工笔画的重镇之一,有特殊优秀的传承基因、有继先创新的师生人才和丰盈厚植的市场土壤,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在上海并没有以中青年工笔画家为主要合作及培养对象的艺术平台或者机构。八号桥文化自成立之初就关注上海工笔画的发展。经过精心组织策划,2015年开始举办“视墨湖”学术邀请展,这是八号桥艺术机构近年来打造的一个关于当代水墨(工笔)的系列性高端学术平台,“视墨湖”为“水墨画”的上海方言音译,既带有整体性考量,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指征。推出“视墨湖”系列展览,不仅是尝试对当下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包括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存在、工笔画创作语言与文化传承上的具体演进和面对的挑战、当代工笔画多元发展路径等等问题,给予进一步的梳理与开放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对上海工笔画的渊源、发展脉络与现状进行一次梳理,推动社会对上海的工笔画有一个新的认知。
    相对于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来说,上海则是经济重镇与市场风向标。而关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讨论乃至视觉文化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一个更为超前的范本,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国际化、更有包容性且竞争更加现实和激烈的舞台。工笔画正在日渐繁盛,艺术阵营随之愈加独立并壮大。艺术家、机构及艺术评论家,普遍认为重振和培养上海中青年工笔画家相当必要;而八号桥文化以敏锐的嗅觉和超前的艺术眼光专注于中青年工笔画家的成长与发展,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学院等机构发起中青年工笔画家培养计划—— “200,50,10”计划,即通过5年时间选拔200位中青年工笔画家,重点扶持50位,到2021年培养出10位在上海、全国有一定知名度,锐意创新、富有潜质的中青年工笔画家,与此同时,将该计划常态化、长期化,形成一个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影响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确立当代工笔画的学术地位。
    该培养计划以 “视墨湖——八号桥水墨学术邀请展”为依托,与全国工笔画中坚乃至权威力量建立紧密合作的同时,助力青年工笔画家可持续性的成长和发展,并搭建一个艺术回归生活、联结大众的对话平台。也因此,“中青年工笔画家培养计划”策划之初,对选拔对象、途径等有较高的要求,确定以1970年以后出生、主要生活并创作于上海地区的中青年工笔画家为选拔对象,原则上要求专业美术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坚持美术创作,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艺术创新意识强;同时要求艺术家近远期内有明确的创作设想和计划,能够产生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成果。
    贯穿“中青年工笔画家培养计划”的是“视墨湖——八号桥水墨学术邀请展”以及“对岸——中国工笔画的今天与明天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邀请展”。相较于“视墨湖”系列展览,“对岸”自立平台,立足于当代工笔画、专注于青年艺术家、展望中国工笔画的今天与明天。同时“对岸”也意在站在自我的视界去探看另一个世界;有所阻但可通行,见距离、明疏远,且做平行观。对岸是之于自我的审视与对视,是之于他者的不同类型、题材、语境、语言的对比与参照。古人与今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写意与工笔、具象与意象、表述与表达, 甚至于今天与未来。
    八号桥文化将组织权威的专家艺评小组,并聘请有相当影响的人士担任展览的策划人。除展览之外,还将推荐艺术家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大艺术博览会;选派部分培养画家到国内著名院校、机构开展互访及交流,推荐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论坛、讲座、沙龙、研修班等形式不断拓展画家的学术视野,建立艺术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国内外组织开展主题采风、写生及创作研讨;设立上海市美协工笔画创作基地,提供生态适宜的创作环境;举办工笔画发展论坛暨中青年工笔画家沙龙;编辑出版中青年工笔画家作品集、主题创作、学术成果画册、书籍等等。后续还将成立八号桥中青年工笔画扶持基金;发布中青年工笔画综合指数,通过艺术家创作、参展、获奖、市场等指标,全面反映中青年工笔画的艺术生态;建立青年艺术家跟踪数据平台,形成动态管理体系,从宏观上来把握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趋势。
    2017年10月21日,“对岸——中国工笔画的今天与明天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与“视墨湖——第三届八号桥水墨(工笔)学术邀请展”将于苏州河畔“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同时开幕。“对岸”首次展览所遴选出的30位青年画家均具备学院背景,在现代理念的氛围下成长起来。无论是基于对传统的再造,还是基于当代意识形态所宣陈的自我主张,亦或是融汇于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加以再现,在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画面中所展现出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具足。孙超刻意为自己的新作附上传统寓意的主题,她的刻意便反制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意,技术上的传统与内容的传统都在她的画中焕发生机,并如此妥帖和谐。周全长于线条表现,且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他未在画中设定某种观念,而是着重于呈现一种近在现实又超于现实的温情美感。他回归到人物画的基础内容题材中,将重点放置在工笔画的现代美感表现之上。杨怡以静物的形式构建出一个带有仪式感的全新画面。暖光围拢处,星球乍现。本即花鸟画的内容与构思,却包裹着另一层虚幻空间,这样的画面具有观念特质,有限的画幅也由此变得更加宽阔,足以承载出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此次“对岸”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一次对青年艺术家近期创作的视觉呈现,也是一次寻求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鲜有契机。
    开幕当天还将举办主题座谈会,在学术领域的进行思想碰撞与分享的同时,呼吁社会了解并关注工笔画的现状与未来,填补“工笔”在当地艺术中的空白,为上海工笔画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营造氛围;为中青年工笔画家度身定制培养计划,为他们搭建舞台,放大上海工笔画家的集群效应,形成名家大师再攀高峰、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