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开合瞬间——孙可卿摄影作品展  返回

开合瞬间——孙可卿摄影作品展

-
策展人:冯石
学术主持:冯斌
参展艺术家:孙可卿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当观看成为一种认知
    写在孙可卿摄影作品展前

    文/冯石

    当代是一个人人用手机便可随意街拍的时代。摄影——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独立媒介,随着大技术时代的来临而承迎着大众娱乐与消费的社会需求,其独立价值也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面临消解、弱化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确是我们自身甚少梳理观看、认知与表达的关系。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的作者约翰.博格(John Berger)在撰文的开头便写到:“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二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这种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在日常经验中无伤大雅,却是艺术本身必须严肃讨论的命题——艺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与专业门类,在当代较之其他行业所必要存在的基础,其实已无关乎视觉,更在于认知与表达——艺术家们的认知模式与表达方式,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们价值的全部所在。

    摄影作为机械时代新兴的视觉艺术种类,其生成原理与创作方式便与传统绘画、雕塑不同——摄影师的观看、认知,甚至创作、表达过程几乎都在快门开合的一瞬间得以完成,这样特殊的创作要求最终让摄影师形成了观看即认知的专业素养。但与大众不同的,他们透过镜头观看世界,认知却是先于观看存在的。

    孙可卿的认知习惯,在求学于四川美术学院期间便已形成。尽管在毕业后的二十年间一直从事着与纯艺术无关的职业,其对事物的观看角度和认知方式却从未改变过,这不仅因为他二十年相机不离手的个人习惯,更源于习惯背后孙可卿对个人观念表达的强烈欲望。

    当代艺术的创作,追根求源是艺术家个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今的孙可卿同时拥有画笔与镜头两种创作手段,每日聚精会神于画布前的几小时,与其屏息凝神于镜头后的一瞬间,最终呈现的无论是一张画作,抑或一幅照片,都因承载了创作者的个体意识而具有了观念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孙可卿的艺术创作始终在华丽的坚持着,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他今天的画笔是那台不断开合的机器。


    展览图片


    展览评论

    在我看来,孙可卿那些无论是彩色抑或黑白的摄影作品,其实无关乎技巧、器材——虽然这或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关乎能把相机镜头运用得像艺术家眼睛一样、自如精准地把瞬间定格于永恒,把大家习以为常的视像、场景在他的画面中造化得别致、精彩。无论是动态的摄取,还是视角构图的选择,都在举手的一刹那,需要摄影者快速、即兴的决然。这正是孙可卿摄影作品最特别、最才气之所在。——冯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