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浩登(上海)荣幸宣布呈现展览“索尔·勒维特:墙绘”,将展出这位美国观念艺术标杆人物完成于20世纪80至90年代间的16件大尺幅“墙绘”(Wall Drawings)作品。它们代表了索尔·勒维特艺术的经典面貌,以及那个时代纽约作为新兴西方艺术中心的独特视觉气质,是其代表性“墙绘”作品在中国的首次集中展示。
索尔·勒维特(1928-2007)成长于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的俄罗斯犹太裔移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雪城大学,后在朝鲜战争中服兵役,回国后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求学。索尔·勒维特曾一度从事平面设计的工作,供职于杂志及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在此期间,他还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担任晚间接待的工作,也许就是此时他接触到了19世纪末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的作品。受到迈布里奇以序列照片呈现运动方式的影响,索尔·勒维特的作品开始带有更强的序列性。
自1965年起,索尔·勒维特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至上世纪60年代末已成为观念主义领域的关键人物。他的作品以著名的系列“墙绘”和“结构”(Structures)最为引人注目,尽管在作品中极简主义的元素时有出现,但作品与观念艺术的联系更为紧密。他的名言“观念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诠释了”墙绘“系列的创作思路,而这种基于规则的创作指示也经由艺术家被其助理们继承及发扬。
在日趋“魔幻”的上海,重绘这些半个世纪前滥觞于纽约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回望一个物质和创造力都极为蓬勃的时代:在那里,强劲商业文化下遍布的广告招牌、转眼变成彩色的印刷媒体、电视荧光屏......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发达起来的视觉文化,在大都市里达至前所未有的炫目强度。索尔·勒维特的艺术,从那样的文化上滋长,别具个人风格,但仍带出那个时代美国文化的回响。
索尔·勒维特的系列“墙绘”创作,看起来是种视觉感受强烈的抽象“绘画”,比如,以垂直、水平、左倾斜和右倾斜4种基本形态的线条为元素进行重组,延展出立体与平面之间由线条付诸而成的、如数学模型一般的多重变化。但另一方面,他却强调——它们的视觉效果并不重要。它们才不是传统绘画。他的这类作品始自1960年代末,延续到艺术生涯晚期,是他创作出一系列的指令,最后由别人依据指示绘制到墙面上。在他的文字指令与绘制之间,语言、物质和行为的差异及转换,给他人的执行带来开放性,过程生动而有机。他为几近高冷的极简绘画,注入了观念艺术的鲜活生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左翼政治意识高涨,包括种族和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等的追求,艺术家们也活跃其中。在系列“墙绘”中,索尔·勒维特意欲让绘画参与进建筑,并通过由他人制作等方式,强调作品的生产是一个去物质化过程,并以此实践艺术的公共性。索尔·勒维特的卓越之处是,他为现代主义走向了穷途的唯美和形式主义,架接新的叙事性和社会意味,以概念艺术方式拓展艺术的政治化,探索景观社会中人与艺术关系的革新。
独立作者、策划人、戏剧工作者:赵川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