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剩余岚” 李洋个展  返回

“剩余岚” 李洋个展

-
策展人:李洋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李洋的⾸次个⼈展览《嵐》,将围绕同名作品进⾏展⽰。《嵐》来⾃艺术家的长期的艺术项⽬“剩余”中的第⼆部分,这是⼀个具有野⼼的庞⼤项⽬。在《嵐》中,艺术家在框取若⼲来⾃福建省平潭岛的⾃然景观之后,又模拟出超越真实⾃然景观的“长卷”图像。在这⾥,艺术家挑战了⼈类对“⼈造景观和⾃然景观之共存”的深度觉,同时还伴随着⾝体意识的本能——游⾛与观看。

    假如说⾃然物之美与⼈造物之美是⼀分为⼆的,那么李洋的创作重点则放在了场景的交融之上。可以洞见的是,她的创作原动⼒,基于“鲁滨逊”式的⾃我放逐;⽽她的审美情愫,则来⾃“随时置景,任其才思”的宋元理学。前者是追逐时间的流浪者,后者是记忆碎⽚的捕捉者。

    从李洋的创作⽅法中可以看出,她对地理边界和⽂化边界进⾏了双重探索,并将其编织在⼀个时空⾥。不论是摄影、图像编辑,甚或制作⼯艺的变⾰……这些⼯业⾰命之后的产物,都被集中运⽤在创作者漫长的创作时光中。技术⼿段的变化,贴合着她对于环境变化已经属于⼀种⽂化现象的策略性认知上。正如戴奇(Jeffrey Deitch)和弗⾥德曼(Dan Friedman)在《⼈⼯⾃然》中写的:“后现代艺术家现在⾯对的是后⾃然时代(Post-Natural)下的⾃然。”因此,很难将《嵐》归为风景摄影这⼀艺术形式。

    《嵐》并⾮是对此情此景的捕捉,也不是专属于个⼈经验主义的纪实。⽽是,具有共通意义的混合景观。她借⽤了“长卷”作为形式的载体,传达出精神上的共性,⽽不是地理坐标的辨识度。这种审美倾向,来⾃于创作者内⼼某种不变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都市⽣活之外的寻找。摄影的本质,带有与⽣俱来的捕捉时光的观念;⽽古代⼭⽔画的创作精髓,则是不疾不徐的碎⽚链接。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发现、捕捉和链接的过程。在这⼀项⽬中,李洋运⽤“平远法”链接不同位置捕捉到的图像,以达到视觉畅游的连贯和灵动。在⿊⽩的图像中,隐约浮现的薄雾,似乎释放出温度、湿度和⽓味犹存的感觉。这是⽂⼈画的诗意表达。在此,平潭岛没有了阳光灿烂的刻板印象,随之⽽来的是凝结在时光中的⼀段历史碎⽚。

    在本次展览中,还将呈现部分纪录影像,以便达到从更多⾓度传达和加强艺术家观念的⽬的。她所反映的不单单是局限于五官的感受,⽽是更为理性的制作过程。这是⼀种即能达到唯⼼也能达到唯物的中庸观点。李洋的《嵐》向我们展⽰了⼀种“没有⾮此即彼的绝对”的境界,显得⼗分平和,给原本对于地缘政治的假想与批判,提供了另⼀条思路:审视时间的流逝,就像审视⼀条不断变化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