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藏品藏书文献展  返回

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藏品藏书文献展

-
策展人:曹庆晖
参展艺术家:多名艺术家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挖掘馆藏的“历史、精神和价值”
    ——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第五回“从木刻到版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第五回:“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藏品藏书文献展”将于2016年9月29日至2017年4月23日期间,分两阶段,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F展厅隆重推出,本次展览是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中央美院美术馆自2012年参加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以来,一直将立足馆藏,梳理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历史演进和精神传统作为工作重心,以每年一个展览项目的节奏,已连续推出“中央美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 中央美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以及“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四个专题藏品陈列,并全部获得2012-2015年之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的表彰。“中央美术学院馆藏精品陈列”年度展览已经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关于馆藏品研究与展示的一个品牌项目,其策划理念、研究视角、叙事和展示方式都在引领了国内相关类型展览和研究,并推出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资料。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续推出精品陈列的第五回。本次展览王璜生馆长担任展览总监,中央美院曹庆晖副教授继续操刀策展,唐斌副馆长为展览统筹,依然秉承系列展览一贯的视角,如策展人曹庆晖教授所说“中央美院美术馆在这个项目上始终秉持着一个基本想法,即将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历史、精神和价值”作为馆藏表述的基本面向,以馆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并期待引起讨论为基本抱负。”但谋求从中挖掘更多新鲜的艺术作品和历史信息。与之前的展览一样会带给大家更多的亮点和启发。

    关于展览的选题,策展人曹庆晖教授写到“这次策展依旧将观看的眼光停留在“北平艺专”和“延安鲁艺”两支文艺力量“会师”建立中央美院直至“文革”爆发前的“十七年”间(1949-1966),依旧秉承脉络关注和突出问题的策划思路。通过对典藏部提供的藏品整理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学术热点和对应藏品的研判,本着对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场域的认识和追求,我们暂时搁置了这一时期耳熟能详的话题和事件,致力于挖掘过往没有得到较多展示的藏品和同样值得讨论的话题,最终将今年的馆藏关键词指向了“版画”,主题锁定为“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并特别将有助于解读主题的中央美院图书馆藏书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纳入展览,试图以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回溯一个专业在当年的起步,从而更加有效地观看中国现代版画教育高地的营建。”

    展览根据版画系初见前后的历史实际,将展览展示分为“木刻纪程”、“版画教程”、“外国版画选”三个板块来展示,计划展示馆藏经典版画系初建教师、早期学生以及五六十年代外国捐赠版画的经典作品六十余幅。作品的作者包括江丰、李桦、彦涵、古元、黄永玉、王琦、伍必端、李宏仁、杨先让等著名版画家作品,还有珂勒惠支、克拉夫钦科、丹钦科等国际著名版画家。这些作品大部分为馆内珍藏,许多经典作品,为多年来的首次展出,时光跨越半个世纪后,再去欣赏这些包含时代气息的作品,新作已成为经典,会给观者以新的启发。

    另外,对于本次展览题目中“木刻”与“版画”的并置,策展人有专门的阐述:“展览主题从“木刻”到“版画”并非概念上的同义反复,而是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兴木刻运动发展到五、六十年代在版种语言形态上的描述,在五十年代以前,所谓“版画”,限于条件,其实发展的主要是黑白木刻画,直至五十年代以后才随着条件改善逐步丰富和普及套色油印和水印木刻画,并且在木刻画之外开始着手发展铜版画和石版画,逐渐形成了较之以往木刻画相对完整的“版画”概念。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在五、六十年代的初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即表现为对木版、石版、铜版画在技法和创作方面“刻版”教学的展开。”对于概念的解释是对于历史发展的和历史回顾更为贴切的解读,也使得观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展览的策划与用心之处。
    “外国版画选”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内外版画相关交流十分丰富,美术馆藏有一定数量的外国捐赠版画作品,作品水品也相当高,但很少有相关展示,其中就有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苏联著名版画家克拉夫钦科等人的作品,而图书馆当中有大量相关图书的保存。如策展人语“试图通过相关作品和书籍的选辑,勾勒与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并存的、进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政治文化空间的外来版画资源的大体状况。毕竟中央美院内外对这部分馆藏了解不多,美术馆和策展人有责任将这部分内容梳理出来公之于众。通过基本梳理,一方面使展览结构和研究视角立体起来,即不仅要有纵向的薪火相传,也还要有横向的放眼沧海,由此也便于确认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时在“国际”版画地图中的坐标,进而也将激发今天的版画人和研究者重新思考相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性地把握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时的优势和愿望,馆藏国外版画家或国外版画教学单位所捐赠的版画作品以石版画和铜版画为主的事实,似乎说明富有木版画创作传统和优势的中央美院,在当时正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石版画和铜版画创作,以弥补版画专业在这方面刚刚起步的需求。不过,这批馆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版画专业初建,却还是一个需要做些调查的话题。其实,怎样具体利用馆藏深化教学在今天依旧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

    本次展览将分两阶段展出,在10月28日-12月1日期间,会有一段时间的休展。两阶段展览的展览结构不变,但第二阶段展览会更换部分作品,使更多的藏品与公众见面。

    “以小见大,短小精悍”,是这些年馆藏精品陈列系列展览的一种态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续在尝试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在有限的藏品中,寻找美术史的线索。通过藏品挖掘和建构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历史、精神和价值”,通过馆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

    展览只是关注的开始,美术馆作为一个艺术知识生发场和发酵空间,通过展览将更多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


    展览评论

    前言

    文/曹庆晖(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本展是文化部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主题展览之一,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自2012年参加文化部于当年启动的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以来的第五次参展,和其他参展美术馆有所不同的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在这个项目上始终秉持着一个基本想法,即将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历史、精神和价值”作为馆藏表述的基本面向,以馆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并期待引起讨论为基本抱负。也就是说,尽管中央美院美术馆历年申报参加全国馆藏精品展出季的主题不同,但若联系起来看,以中央美院及其前身为研讨对象并构成研讨序列的策展线索迄今未有变改。当然,这个想法的明确和坚持,与中央美院及其前身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密切相关,和中央美院美术馆自身藏品足够用以支撑主题需要的丰富多样性密切相关。

    自2012-2015年中央美院美术馆相继推出以“北平艺专”、“会师”、“传统的维度”为关键词的馆藏主题展之后,这次策展依旧将观看的眼光停留在“北平艺专”和“延安鲁艺”两支文艺力量“会师”建立中央美院直至“文革”爆发前的“十七年”间(1949-1966),依旧秉承脉络关注和突出问题的策划思路。通过对典藏部提供的藏品整理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学术热点和对应藏品的研判,本着对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场域的认识和追求,我们暂时搁置了这一时期耳熟能详的话题和事件,致力于挖掘过往没有得到较多展示的藏品和同样值得讨论的话题,最终将今年的馆藏关键词指向了“版画”,主题锁定为“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并特别将有助于解读主题的中央美院图书馆藏书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纳入展览,试图以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回溯一个专业在当年的起步,从而更加有效地观看中国现代版画教育高地的营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展览主题从“木刻”到“版画”并非概念上的同义反复,而是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兴木刻运动发展到五、六十年代在版种语言形态上的描述,在五十年代以前,所谓“版画”,限于条件,其实发展的主要是黑白木刻画,直至五十年代以后才随着条件改善逐步丰富和普及套色油印和水印木刻画,并且在木刻画之外开始着手发展铜版画和石版画,逐渐形成了较之以往木刻画相对完整的“版画”概念。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在五、六十年代的初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即表现为对木版、石版、铜版画在技法和创作方面“刻版”教学的展开。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以1953年为界讨论版画专业在中央美院建构,是因为在那一年中央美院正式为版画建制为拟单独招收五年制本科生的“绘画系版画科”。1953年之后版画由“科”而“系”、以木版画为主兼顾铜版和石版画的教学进程是本展览的主体单元,其在展览中被命名为“版画教程”,主要以馆藏版画系师生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来反映,同时兼顾版画科系建制的基本文献。当然,版画专业由“科”而“系”的呱呱坠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实际上它在中央美院建立之前有二十年的历史孕育期,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倡导、毛泽东等无产阶级思想家因势利导,由“左翼”而“革命”的新兴木刻运动所走过的二十年。为此,本展览开篇以美术馆藏接受了鲁迅先生教诲和毛泽东思想影响的木刻青年的创作、图书馆藏新兴木刻运动相关书刊,以及鲁迅先生推崇的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亲笔签名原印自刻像等重要馆藏品,对“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的历史前提”给与富有联系的交代。在展览中,这个作为小引的单元被名之曰“木刻纪程”,所转借的是鲁迅先生当年支持木刻青年而出版的同名画册。

    同时比较重要的是,在“木刻纪程”、“版画教程”之后,根据美术馆和图书馆收藏版画及相关出版物的丰富资源,我们专门策划一个名为“外国版画选”的单元,试图通过相关作品和书籍的选辑,勾勒与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并存的、进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政治文化空间的外来版画资源的大体状况。毕竟中央美院内外对这部分馆藏了解不多,美术馆和策展人有责任将这部分内容梳理出来公之于众。通过基本梳理,一方面使展览结构和研究视角立体起来,即不仅要有纵向的薪火相传,也还要有横向的放眼沧海,由此也便于确认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时在“国际”版画地图中的坐标,进而也将激发今天的版画人和研究者重新思考相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性地把握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时的优势和愿望,馆藏国外版画家或国外版画教学单位所捐赠的版画作品以石版画和铜版画为主的事实,似乎说明富有木版画创作传统和优势的中央美院,在当时正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石版画和铜版画创作,以弥补版画专业在这方面刚刚起步的需求。不过,这批馆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版画专业初建,却还是一个需要做些调查的话题。其实,怎样具体利用馆藏深化教学在今天依旧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

    鉴于本展览关心的重点是版画专业在中央美院初建的问题,而非版画系系史,因而展览中单元设定和藏品选择皆以说明该问题为出发点。而对于这一时期专业建设和教学问题的反思,包括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前行的思考,观众不妨去阅读中央美院版画专业主建元勋李桦先生1985年在中央美院学报《美术研究》第一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版画教学的回顾与展望》。限于篇幅和空间,这里就不对此多加以展开了。

    2016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