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皮肤之下,机器之间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人只是在其表面称之为人,去掉皮肤解析,人瞬间成为机器。”当保罗·瓦莱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可能还不能完全肯定今天的人类——这一生物有机体,在高度信息化、计算化的时空中,已真实地被纳入了机器之中,或恰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成为机器中“一个有意识的连接”[ 卡尔·马克思, “机器絮语”,《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尽管在今天,机器已不被物质形式所局限,更化身为数据、编码、算法等一切“可操作”、“可计算”、“可思考”之物,但人机关系自关于机器人的构想诞生至今仍一直缠绕在人们对于过去、现今、未来的想象、憧憬与恐惧中。

    机器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的投射,我们将关于奴役与自由的观念应用于这种新关系——即人类与代替人类作为技术个体或工具载体的机器之间的关系。与机器的“具身化”相反(或可以说实则相似)的是,人或有机物正走向“去身体化”,关于我们身体、行为的一切皆可被捕捉、被计算,成为数据。与此同时,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系统也从未停下其吸纳新技术的进程,而所谓“新”的技术在试错的过程中,其差异性和偶然性亦被系统所吸纳,使得“每个意外、每次冲动每个错误(对系统来说)都是生产性的”[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系统》],成为了可预期、可计算之物。在此系统下,差异趋向于被混淆和抹除,但不同领域之间却因专业科技本身的复杂性而使得跨领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重重。

    正因如此,技术在今天高度中心化、同质化,也更加精密化、日常化,它深度的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皮肤之下,却并不真正可知、可感、可思。展览一方面借由“皮肤之下”指向技术对人的重构,另一方面则借由“机器之间”提出在此语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与处境。作为身处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园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艺术机构,昊美术馆希望借由展览提供一个开放而非闭合的场域,邀请公众进入其间共同提问:我们如何触摸机器?机器何以思考我们?面对科技这一庞然大物和错综复杂的技术现实,艺术应将其实践放置在何种位置?从这些问题出发,展览呈现艺术家雷维托·科恩与图尔·范·巴伦、 西蒙·丹尼、哈伦·法罗基 、尼古拉斯·拉马斯、琳恩·赫什曼·李森、陆扬、林博彦、大卫·奥赖利、帕奎硬件、乔恩·拉夫曼、黑特·史特耶尔、施政和郑金亨的近期作品,同时设置一个在展览过程中持续发展的“论坛装置”, 由fabric | ch为展览特别创作,尝试回答如何为以上讨论提供一个非中心化的观察或参与的场合与空间,对话和行动在这里被激活的同时也被捕捉、观察和存档。


    策展人:付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