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TAG·西海美术馆全新展览“黎晓亮:三个展——摇摇晃晃的白光,与黑舞台”即将开幕。
此次是黎晓亮“三个展”的新一站,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摄影与人的三种距离”,此次以“光与舞台”为出发点,将几个系列的作品重新组合,呈现出新的展现形式,表现出黎晓亮无论是作为摄影师、导演还是影像艺术家,在新的摄影媒介和动态影像领域的不断实践。
摇摇晃晃的白光,与黑舞台
文/鲁明军
尽管黎晓亮一直是“作为”一名时尚摄影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事实上,他的镜头对准的从来都不仅只是明星和公众人物,还有很多普通的无名者,且即便是拍摄明星和公众人物,他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影像语法和美学风格。正是透过这套语法和风格,他不仅模糊了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身份与阶级差异,并不同程度地揭开了隐伏在每个人——无论明星还是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分裂、麻木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是黎晓亮“三个展”巡展继UCCA Lab、上海chi K11美术馆、三影堂厦门艺术中心、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香港K11 MUSEA 之后的第六站。过去的几次展览皆聚焦在“摄影与人的(三种)距离”,本次展览则以“光与舞台”为视角,试图重新建立其几个系列作品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和探讨体现在其影像语法和风格中的现实之维。
展览由三组作品组成。第一组由“北京公寓”(2015—2022)和“并非真的意外”(2016-2021)两个系列作品交织而成。在黎晓亮眼中,并非光鲜亮丽的T型台,而是只有十几平、甚至更小的公寓和其所在的这个城市才是那些外籍模特真正的(人生)舞台,就像“并非真的意外”中的那些痕迹提示我们的,他们和那些散落四处的普通无名者一样,只是寄生在某个产业链的一环,对于这个城市和这个世界而言,都不过是一片自然而又抽象的尘粒,最终所留下的只是匆匆一瞥或一句无声的吟叹。
第二组是“孤独星球”系列。2015年以来,黎晓亮开始拍摄世界各国的人们心无旁骛、盯着手机的日常场景,时至今日,他已经积累了数千张相关的照片。这些照片悬挂在一个类似通道的空间一侧,对面墙上的镜子既反射了以矩阵或代码形式排列的这些照片,亦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实”的数字通道。一旦进入其中,我们便可能迷失在这个闪烁着“假数字”或“假代码”的漩涡中,就像照片中人迷失在智能手机或无穷无尽的信息中一样。
第三组“回到黑色”(2009—2022)系列选自他先后为世界各国明星和公众人物拍摄统一风格的黑白肖像,虽然每个人的造型、动作、表情不一,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它们的构图:每张照片的前景中都有一张黑色的桌子,照片中的人物都依托着这张桌子。诚如伦勃朗《西菲利斯的密谋》(1669)和《布商行会的理事们》(1662)所提示的,桌子所象征的既是权力和秩序,也是市场和交易。
黎晓亮说:“桌子就是舞台。”内置的白色光源,伦勃朗式的空间氛围,但不同的是,黎晓亮弱化甚至抹掉了大多被拍摄者身上的质感,每个人都仿佛是一具棱角分明的塑料雕像。与之对应的是黑白运动影像“十五分钟”(2021)系列,他记录了拍摄过程中的片段,场景内部不再设置固定的光源,一盏发着强烈白光的灯泡在人物的头顶晃来晃去,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某种被异化的神秘和不安。在这里,他所诠释的并非是沃霍尔所谓的“十五分钟的永恒”,而是“十五分钟的现实”。对黎晓亮而言,白光晃动下的黑暗舞台既属于明星,也属于我们每个人。
显然,黎晓亮在此关心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他(或她)所寄生的某个网络或链条。在这一点上,明星、模特包括他这样的摄影师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而这些拍摄行为提醒我们,摄影的本质之一即是建构舞台。这个舞台,既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既是现实的,也是象征的;……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包括摄影者或艺术家自己——都是表演者,同时又都不是表演者。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超级舞台的话,那么摄影不过是内置在其中的一个微缩舞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充分暴露了摄影本身的内在分裂,一方面它瓦解了摄影的“自足性”和“主体性”,目光所及就是摄影,另一方面,摄影的自足性和主体性又因此得到高度肯定,它既可以自外于现实,也可以将不可见的现实彻底揭开,或予以其有限的放大。这其中,无论是从摄影的技术或物理属性看,还是从其表面的叙事或形象建构看,光不仅是摄影的要素,也是其本质之一。因为,亦正是光,建构了这个舞台,建构了人和舞台(摄影)之间不同的距离——不管这个光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