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仙凡大喜剧 Comedy of Painting  返回

仙凡大喜剧 Comedy of Painting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绘画的喜剧
    文/鲍栋

    绘画——借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论断——总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喜剧。第一次是绘画成长为自身的历史,绘画获得了其自律与本体;第二次是绘画把这种自律与本体,更确切的说,把这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拷问、调侃与反讽的对象。在画什么与如何画这两者的关系上,黑格尔很早就发现了“现在艺术品在我们心里所激发起来的,除了直接享受以外,还有我们的判断,我们把艺术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以及二者的合适和不合适都加以思考了。”

    这个意义上,把邓洧的绘画叫做“喜剧”,并不仅是因为他的题材、故事与形象,虽然它们有着强烈的喜剧效果,不管是唐僧师徒四人躺在海滩上度假,还是田螺姑娘长着美人鱼的尾巴,又或者是他把城管、环卫工人与乞丐描绘的是多么的概括并传神。但邓洧绘画中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他故意造成绘画语言与绘画内容之间的“逗”,这种“逗”带来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放松与欣赏。是的,喜剧尤其要避免的是让观众“沉浸”其中,而是要让观众站在审判席上去“笑”,“嘲笑”。

    我们能够从他的绘画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元素,立体主义的几何体、儿童画式的轮廓与平涂、反常并反差的色彩、涂鸦风格的笔触、文字、见缝插针的空间调度,以及精心控制的动态平衡的构图。语言与风格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绘画内容,成为需要观众去审视的客体,而题材,或者说,这些语言与风格去描绘的人物、形象、场景与故事,只是邓洧用来展现其“绘画喜剧”的手段。因此,题材必须西游记、七仙女,必须街头巷尾,必须耳熟能详、熟视无睹。

    在这个不太需要绘画的时代,绘画只能是对过去绘画的不断重画。实际上,邓洧反复重画这些特定的题材,既是一种自我注释,也是一种不断延展的索引,就像是一艘忒修斯之舟。借助于这个经典的解构主义隐喻,绘画从那些个一本正经的表情中,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