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空间欣然于2025 年首展呈现“万里不挑一”系列企划的第四期,并荣幸邀请到艺术家陈量作为本期主展人。
作为一个弥合古今和纷繁艺术形态的独特场域,万一空间得以邀请不同的艺术从业人士,向大家展示一个并不从“单一视角”来审视的自己,以及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万里不挑一”项目中,所有的作品和收藏没有主次,不言优劣,我们期待该项目能让观者真情实感地理解参展人的生活习惯如何影响创作,而创作又如何与研究和生活融合——借由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抛开对当代艺术、古代艺术和任何其他艺术形式冗余的解释,以一个能够亲身感知的角度,去观看艺术背后的故事。
此次展览聚焦于陈量作为艺术家十余年的研究撷英以及他对禅宗与民间艺术的收集与梳理。展厅内将展出艺术家以禅僧诗偈为主题,以日常禅修为媒介的一系列艺术书写作品、学术研究书目,以及他在田野调研中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民俗物件。这些物品、书籍和创作共同构成了他在研究与创作中所依据的知识框架。同时,展厅将作为“神圣空间”与民俗集成叠合的意象载体,邀请观者跟随艺术家的社会学研究路径,从“照壁”、“庙会”与“禅窟”三个展区逐步探索规整有度的文字的内意表达与溯源、观摩民俗语境下的自然主义创作,并试图从人类学理论中理解,如何将这些“背离”于主流文化的视觉产物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情境里。
诚然,谈及书写,必然绕不开书法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陈量虽在创作中常以书法作为媒介,却一直着眼于拓展“书写的边界”这一当代议题,并延伸讨论何为生命化书写以及如何阅读禅宗文本的机锋。在田野调研中,他试图从剪纸、刺绣、写帐、陶符等不以毛笔作为主要创作工具的民间活动里,探寻人类“集体无意识”创作下的信息传达、书写过程,以及呈现结果。当书写诗文不按照“传统规定”下的章法显现时,是形式上的扶乩与信息片段转述,技术则变为身外之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掣肘,书写和描画就变得自由。肉身是灵知书写的载体,而身上绘制的刺青与图腾则是人类原始经验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陈量对于禅宗的理解也并非仅仅关注时下对“枯禅”的片面判述,而是重视其融于日常生活中的禅宗修习——处处是禅机,俗雅的界定辩证地存在着,这一点也从他收藏的栋方志功禅僧版画(1903-1975)中自然显现。
集物之趣上,陈量认为“我藏民艺,不嗜老旧,唯在触动。”对于民间艺术品收藏,他并非出于娱乐化或猎奇化民俗的心态,而是切身实地进行田野考察、梳理与研究民俗中的体系和逻辑,旨在呈现民俗的智慧体系。其一,民艺的偶发状态。从镌刻于木石表面上的痕迹,可以看出手工艺人在学习雕刻中的一种从“不会”走向“会”的探索过程。物品作为见证者,保留了一个人在最自然和无意识状态下的“不会的历史”,是一种在艺术家看来无相观下的完美。其二,民艺在非展览时代的空间运用。在最重要的节日里,观者远离当下的白盒子展示空间,转而贴近民众自发搭建并聚集的“展览现场”。社火、庙会、摩崖作为宗教仪式与民众创作的载体,以地方性的民俗仪式呈现出各类游艺活动。这些仪式与当地神话传说紧密结合,从一系列唱词、面具、舞蹈等行为中逐步创建一种赫胥黎称之为“仪式化”的沟通行为,而这一临时的仪式世界又由一场纯想象力表演中的演员与观众共同构建。
在田野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陈量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像农民一样在田地里工作”的方式,这也是他当下作为艺术家、学者与教师所遵循的独特工作方法论。他试图以接近原初书写的方式在田野中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字、图形、文意的边界趋于模糊;他深深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从而转化和自洽为直至明心见性的自我书写形式,并构建起个人修习的民艺与禅僧行迹的归真法门。
展览持续至2025 年03 月24 日。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