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絲路思語-法國藝術家四人展  返回

絲路思語-法國藝術家四人展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絲路思語-法國藝術家四人展

    中国与法国之间思想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至少可以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的17世纪末。彼时,“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几名身为法兰西学士院“饱学之士”的耶稣会士前往康熙帝治下的中央帝国,以期在两大帝国之间,建立宗教商业之外,科学艺术的联系。耶稣会士们对中国的观察研究以及介绍,在法国引起轰动。一股“中国热”中,不仅法国宫廷、重臣名流对来自中国的艺术、物件痴迷热爱,启蒙运动的翘楚如伏尔泰等也对理想化了的中国儒家思想膜拜有加。中国方面,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无论是政治社会、思想体制,还是艺术生活,或多或少都可以瞥见来自法国的影子。

    在前全球化时代,中法双方对于对方的解读,乃基于自身的历史境遇而产生的对“他者”的想象。全球化使世界的距离缩小,成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不同文化文明遭遇的境况日渐趋同。发生于巴黎的恐怖袭击,北京深感切肤之痛;北京天空的雾霾,巴黎同样在呼吸。这一背景下,中国设想的“新丝路”,不仅仅将加强不同文化社会经济体的交流联系,也将推波助澜,培育出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基于此,我们邀请四位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置于远离母语文化的环境中,以期观察考察其作品与另一场域、社会文化空间的关系。

    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均来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及蔚蓝海岸地区。这一地区北靠欧洲大陆,朝南面向非洲,西接大西洋,东眺亚洲大陆;意大利、西班牙、阿拉伯文化在此交互生长,成为地中海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微型缩影。

    参展作品也将呈现出丰富的样式。玛丽-若瑟•阿尔曼多(Marie-José Armando)以陶瓷为材料的装置作品,力图借由手工性的行为,构建人与自然的交融;若瑟•瑞努奇(José Renucci)通过其抽象表现的布面油画与纸上作品,追求个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和解;让-马里•卡特尔罗(Jean-Marie Cartereau)的素描绘画创造出一个洪荒或者末日之时,黑森林般的世界;卡尔拉•范德韦尔夫(Carla van der Werf)的塑胶纸板综合材料绘画,将专注于人类共同记忆的延续与自然的循环往复。

    这些来自地中海的艺术作品,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将有如何遭遇呢?虽然今天的中国早已见过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世界当代艺术的种种面相也习以为常,但与这样一些发生于异域,普通日常的艺术行为的相遇,结果仍然相当值得期待。
                        
    段晓滨
    二零一八年三月